2025-10-10
从街头巷尾推窗可见的“口袋公园”,到串联城乡的环城生态公园带,从24小时开放的城市绿地,到融合文化、体育功能的“公园+”新业态,近年来,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践行“两山”理念,将公园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惠民、提升城市品质的核心抓手。截至2025年6月,上海各类公园数量达1013座,提前完成首轮“千园之城”建设目标,一幅“城在林中、园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构建超大城市公园城市的“四梁八柱”
上海的公园城市建设,始于系统谋划与顶层设计。2019年起,上海结合生态空间规划总体部署与“十四五”规划研究,以“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为导向,逐步搭建起公园城市建设的政策框架。2021年5月,《上海市生态空间专项规划(2021—2035年)》获市政府批复。同年6月,《关于推进上海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标志着上海公园城市建设进入规范化、系统化推进阶段。
此后,《上海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上海市“十四五”期间公园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相继出台,明确了总体要求:以系统观念统筹山水林田湖河综合治理,以“千园工程”为抓手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和城市空间形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空间开放、共享、融合,以“公园+”“+公园”探索生态价值转化,以样板点(区)创建牵引带动公园城市全面建设,持续打造“城市乡村处处有公园、公园绿地处处是美景、绿色空间处处可亲近、人城境业处处相融合、爱绿护绿处处见行动”的城市,努力成为超大城市公园城市建设的标杆。
从“千园”数量到“无界”品质的跨越
如今行走在上海,绿色已成为城市最鲜明的底色。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上海1013座公园中,包含城市公园522座、口袋公园371座、休闲森林公园119座及主题公园1座,85%的公园实现24小时开放,让市民随时可享绿意。与此同时,全市新建公园绿地超2500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5平方米,较“十四五”初期增加1平方米;绿道总长度达1998.81公里,立体绿化总面积518.16公顷,一张“健康、多元、互通、易达”的都市绿道网络基本成型。
在数量突破的同时,上海更注重公园品质的升级与功能的拓展。
口袋公园“小而美”。通过规模化种植色叶、观花乔灌木,打造“彩化”主题口袋公园,并因地制宜融入文化元素,让街角绿地成为“微型景观客厅”。
环城生态“带相连”。截至2025年7月,上海环城生态公园带“环内”累计新增楔形绿地330公顷,“环上”建成开放40座公园、24座外环绿道驿站,35处绿道断点被打通,“环外”吴淞江生态间隔带纳入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规划,“五个新城”每年推进50公里环新城绿道与333.3公顷森林生态公园带建设。
附属绿地“共享化”。162处单位附属绿地对外开放,面积超100公顷,通过压实管理责任、完善设施配套,让单位里的绿地变成市民的后花园。
公园功能“多元化”。推动“公园+体育”“公园+文化”“公园+艺术”融合,今年已完成25座公园儿童友好设施增设任务的72%;上海国际花展形成“商旅文体展”联动效应,辰山国家植物园通过国家植物园符合性认定评估,让公园成为市民休闲、社交、学习的复合型空间。
“以前想找个地方散散步、透透气,可能得打开导航去找。现在好了,家门口的公园一个接一个冒出来,不光景致漂亮,活动也特别丰富。音乐节、露天电影、文创市集,甚至还有夜间灯光秀,完全成为年轻人的周末‘充电站’。”家住浦东新区的市民蔡女士的感受,正是上海公园功能升级的生动写照。
第二轮“千园工程”瞄准“六个千园”
首轮“千园之城”目标的达成,并非终点。“十五五”“十六五”期间,上海将启动第二轮“千园建设工程”,以“生态千园、共享千园、友好千园、活力千园、融合千园、智慧千园”为方向,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走深走实”。
根据规划,“十五五”期间,上海预计新增各类公园500座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再增1平方米,新增立体绿化50万平方米、绿道500公里以上。“我们不仅要让公园数量更多,更要让每一座公园都有特色、有温度、有活力,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愿景。”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千园之城”到“公园城市”,上海正以绿色为纽带,串联起生态保护、民生改善与城市发展,为超大城市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上海方案”。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安璐 接晓颖)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