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7
百园织就生态网 一城点亮未来窗
——北京市丰台区乐学公园开启首都教育新范式
昆虫旅馆坐落于公园绿地,雨水花园点缀社区角落……在北京市丰台区,多个充满生机的空间正蜕变为全新的自然课堂。这是丰台区创建乐学公园的生动写照。
“乐学公园”以“教育+公园+治理”为核心,旨在促进以公园绿地为载体、中小学校为主体的多方互利、互助、互补,创新推进学校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有机融合,探索形成“学校管园—园林助教—协同共治”的新模式。
乐学公园的自然课堂 北京市丰台区园林绿化局供图
日前,在北京·丰台乐学公园创建推进大会上,丰台区正式发布《丰台区创建乐学公园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试行版)》,计划2025年建成不少于30处乐学公园,2026年将建成不少于60处乐学公园,2027年逐步实现自然教育户外教室全覆盖。
33所学校试点围墙消融
3月的程庄南里小区公园里,玉兰树下散落着彩色粉笔标记的测量点。四年级学生刘久菠跪趴在石板路上,用直尺仔细丈量着树冠投影面积,同伴们测量土地高低差,打算设计收集雨水的玩水坑——这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乐学公园设计项目的真实课堂。这座距校园仅数百米的公园正式开启“进化”之旅:废旧轮胎将蜕变为循环雕塑群,学生设计的微型生态园将植入雨水收集系统,甚至角落里的空气监测站也由孩子们亲手组装。
“画地图不仅要标注坐标,更要读懂自然的语言。”丰台区园林局园艺导师王志伟手持激光测距仪,指导学生将数学测绘与生态认知融合。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校长李同透露,该项目已衍生出跨学科课程链:科学课分析植物生长曲线,美术课设计生态艺术装置,劳动课则化身“公园工程师”参与施工招标。
这种“推窗即课堂”的模式正在丰台全区铺开——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同学执笔“绘图”,将2000平方米绿地打造为乐学公园;丰台区建华学校打造“公园里的课堂”五维课程体系激活自然教育;北京市第十二中学课程中心融合40余学科开发“知行合一”教案,学生部联动五育中心规划“中草药躬耕园”“节气诗画长廊”等场景。
丰台区乐学公园创建计划将全区116座公园化身“立体教科书”,让每片树叶都成为知识载体。“未来3年,丰台区将创建乐学公园、乐学园地、乐学基地三级乐学平台。”丰台区副区长赵春丽表示,在校外,利用、改造或新建学校周边绿地,设立生态营地;在校内,利用校内空间,建设微花园、小菜园,至2027年逐步实现自然教育户外教室全覆盖。还将构建“百园百教师”的教育体系,培育500名持证自然教育师。
乐学公园不是简单地在公园里建课堂,而是教育形态的重构和城市治理的创新。
日前,丰台区推出首批33个乐学公园“校·园结对”试点学校名单,包括太平桥学校对接莲湖池公园、丰台五小对接正阳桥街头绿地、丰体时代小学对接大井公园、靛厂小学对接万丰郊野公园、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对接丰台花园等。这33所校园打破了校园围墙局限,让教育以更灵动、鲜活的形式融入日常,让城市绿色空间成为丰富“五育”内涵的实践基地、全民共享的“生态书院”。
10个精品乐学公园深挖教育新质生产力
北京十一学校丰台小学18名三至六年级学生历时两周,将校园西侧2000平方米荒地规划成六大主题的生态乐园,其专业程度令园林专家惊叹。
在高级园林工程师王丹的指导下,这群零基础的孩子解锁了设计师的“秘密武器”:用步测法丈量土地,发现西高东低的地势特征;筛选出30余种耐寒抗旱的北方“硬汉植物”;通过150份问卷确定秋千、迷宫、观鸟台等最受欢迎设施。科学课上的植物知识化作实践利器——牡丹与山楂构建芳香区,银杏和毛白杨打造“鸟类幼儿园”,紫叶小檗围成的四季迷宫既能游戏又可观察物候变化。
“当课堂知识在图纸上活起来,学习的意义变得具象而生动。”科学老师表示,这场真实项目驱动的学习实验,正是丰台区乐学公园教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未来,丰台将依托教委、园林等专家团队,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社会机构、企业、公园的专业优势和人才资源,开发花艺、栽培、生物等不少于10个自然教育特色校本课,打造教育校本课全市示范。
“当自然成为课堂,教育便拥有了无限可能。”在北京·丰台乐学公园创建推进大会上,丰台区园林绿化局局长孔媛媛在发布首批10个精品乐学公园时介绍,几大公园各具特色,南苑森林湿地公园将建成“生物多样性监测站”,学生可在这里观测候鸟迁徙,见证湿地净化的生态奇迹;北京园博园依托67个中外园林景观,开发古建测绘、植物基因图谱等跨学科课程,让学生不出京便能读懂生态文明的世界语言;世界花卉大观园汇集了全球各地特色花卉和园林景观,让学生在沙漠多肉与热带雨林的对比中理解生态系统差异。
新技术、新场景、新链接、新生态,丰台厚植教育的新质生产力,乐学公园中长出“知识根系”,百园织就学生成长经纬网。“丰台区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全区绿地资源目前有8553公顷,在册公园数量116家,位居全市第一。”孔媛媛表示,乐学公园体系,正是要将这些自然资源课程化、系统化、特色化,让每一片树叶都成为教具,每一声鸟鸣都化作乐章,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立体网络。
乐学公园全民共建共享
乐学公园到底怎么建?丰台区给出最优解:社会各界齐上阵,全民共建共享。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和专业机构共同“规—建—管—用”公园,一起理解教育、接受教育、丰富教育、创新教育。
紧邻建华学校的绿源公园,不仅是全学校师生的教育载体,也是周边居民的生态新地标。学校打破传统校园边界,开发出特色鲜明的五大课程模块:利用公园健步跑道,设计主题教育马拉松长跑;贯穿四季的生命教育课程,春观萌芽、夏识昆虫、秋制叶画、冬悟温情;融合多学科的“生态实验室”,开展植物多样性调查及生态系统研究;常态化自然体验课程,午间公园漫步成为调节身心的“绿色呼吸课”;以及学生自主运营的志愿课程,环保社、节气宣讲团定期开展生态保护行动。“学校正与园林局、社区多方联动,计划将绿源公园升级为四季艺术长廊、森林音乐厅等。未来将建设‘水系统探究站’‘一米菜园’等特色空间,通过校社联动打造二十四节气文化展陈区,使公园成为开放式教育综合体。”建华学校大队辅导员李思群说。
未来,丰台区每寸绿地都将跳动着教育脉搏,每个市民都是花园城市的“设计师”。在打造“全民教育共生体”的进程中,“乐学公园数字孪生平台”成为关键创新之举。市民登录平台后,能化身公园“设计师”,参与公园设计投票,让自己对公园景观、设施布局的想法得以实现;还能发起或参与课程众筹,依据自身兴趣与教育需求,定制个性化的自然教育课程。同时,资源认领功能也为市民提供了深度参与公园建设的机会,从绿植养护到小型设施建设,都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丰台区乐学公园创建工作的全面启动,是丰台区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打造‘北京第一花园城区’的关键一步。”丰台区副区长李宗荣表示,乐学公园对区域发展而言,能够推动教育、园林等优质资源共享,助力教育“强基工程”建设,助力丰台打造“北京第一花园城区”。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赵向往)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