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新闻详情

央企种树,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

2025-07-14

植树的33.png


清晨,龙泉山薄雾笼罩。56岁村民陈仕蓉骑着电动车穿过土门村,来到苗圃大棚。她熟练地打开喷淋系统,刚出土的无患子幼苗挂满水珠,身后是一排排整齐的棚架杆。


这里是中国铁建昆仑投资集团和中铁二十三局共建的千亩苗圃基地,也是四川省成都市龙泉山生态保护修复暨国家储备林项目的一部分。


积极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央企的责任和担当。近年来,中国铁建作为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方,在龙泉山周边5个县(区)29个乡镇开展生态修复,总面积56.6万亩。


项目总工程师蒋平介绍,对于密度较高的低产林,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补种了榉树、无患子等珍稀树种,既能保持水土,也为以后发展产业留下空间。对于荒山,则栽植水蜜桃,引进了矮化密植技术,用智能系统控制浇水施肥,目前已种植3800亩,以后要扩大到上万亩,形成一条生态产业链。


苗圃大棚内,从凉山来打工的农民吉次你合正往无纺布袋里装轻基质,他和家人一天能挣两三百元。“以前在老家种土豆、玉米,收入少,没想到种树能挣这么多钱!”


“像吉次你合这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在龙泉山项目基地2000多个作业点有很多。”本地施工队长胡子亮说。他从事林业10多年了,对此感慨较深,“以前种树全靠人力,现在央企带来技术和资金,我们按标准施工,每天能挣200元。”


同一时间,龙泉驿区山泉镇水蜜桃示范园内,工人们也在忙活着,他们要把刚采摘的桃子送到成都万象城的“古驿森鲜”展台,通过国企开放日活动,将林间美味送往城市餐桌。“我们将通过多种思路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目前正在研发果酒、桃胶等产品,以后还要建冷链物流中心,全面提升桃子的商品价值。”项目负责人翟森说。


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发展,央企的“林业+”模式取得显著实效。项目启动以来,让众多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每亩经果林年产值超过1万元,3800亩桃林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9000辆汽车的排放量……


“山还是那座山,但树更值钱了。在家门口上班,比出去打零工稳定多了。”陈仕蓉说。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王海燕)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