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动态>新闻详情

聚焦气候政策,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收官

2023-12-15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8届缔约方大会(COP28)召开期间,12月12日,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项目结项会在位于北京的欧盟驻华代表团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代表受邀参加活动。欧盟驻华使团环境与气候变化参赞骆浩君(Laurent Bardon)出席,为学员代表颁发了结业证书。


结项:学员坦言打开了视野


中国和欧盟在全球环境治理、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骆浩君表示,中欧需要携起手来,密切合作,形成对环保的共识,“我们举办类似活动的目标就是说服更多的伙伴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据悉,本届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由中欧伙伴交流项目、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旨在以多元化、动态的方式阐释中国和欧盟气候政策。课程分线上和线下环节,线上课程聘请了7位来自中国和欧洲的讲师,围绕气候政策、公众参与、气候安全、气候传播、低碳规划等8个模块展开。线下课程包括课堂授课和实地调研,共有20名学员入选,从近600名线上课程学员中选拔产生,分别来自国内外18所高校(机构)、17个专业。通过开展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实践研究和公众传播,促进中欧青年气候议题的民间交流。


学生代表领到结业证书。.png


学生代表领到结业证书。受访者供图


结项会上,4位学员代表根据在浙江宁波等地的调研成果,围绕低碳工业、低碳生活、低碳交通和城乡规划等专题进行了分享,并与骆浩君等欧方官员就减排责任、贸易公平、碳中和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这是很宝贵的经历,让我打开了视野,收获很大。”学生代表、新疆大学建筑学专业研三学生董若琦对记者表示,这个课程项目让她了解到我国和欧盟正在开展的应对气候变化努力,还结识了一批正在从事生态环保事业的人们:“原来有这么多人已经在行动,而且做得很专业。” 董若琦认为,环保事业大有可为,面对毕业择业,她计划寻找建筑学和环保交叉领域的工作。



再出发:专家建议学员学以致用、期待项目扩大覆盖面


主办方介绍,举办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的目的,在于促进青年学生对气候问题的关注,不但传授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低碳意识,更要让他们把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带动身边的人践行环保理念。


与会专家认为,让公众普遍意识到气候变化将产生的影响非常重要。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中欧环境合作项目经理Huw Slater希望学员将课程学到的知识向身边人分享。


中国环境科研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希望,中欧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研、教育合作进一步深化,类似的国际交流和研究型课题越来越多。


中国计量大学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虞伟说:“未来的中欧气候实验性课程需要扩大覆盖面。比如,设计适合中学生的课程体系,让青少年及早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更多气候行动青年先锋;设计面向企业和管理者的课程,推动气候治理和低碳转型;增加实践课程的内容,将气候变化知识学习融入工作场景。同时,我们也希望同政府和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孵化气候行动项目,共同探索气候变化的应对之道。”


(来源:中国环境APP 作者:中环报记者陈妍凌)

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发布